教学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入手,自2012年以来,学校思政部以思政道德情景剧、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思政之声”知名专家讲座、课程优秀代表专题调研活动、专题演讲、辩论等多形式实践教学为依托,打造覆盖全校各年级学生的立体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学期伊始,为积极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优秀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思政部联合宣传部一起,在本科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共同打造课堂“十分钟时政热评”环节。
关注热点,学生成为课堂主人。“为什么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男足赢了!”“朝鲜半岛局势如何演变?”“大学生就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如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怎样看待楼市房价走势”“放开二孩政策你如何看?”“谁是下一届美国总统?”……,一个个当前最热的话题不断抛出,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重大国际事件,还可以是关切人们自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主题不限,内容不限,没有说教和灌输。十分钟内,作为此刻课堂的主人,同学们大胆分享着自己感兴趣的各类话题,积极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除了主讲人能力在台上的充分展示以外,台下的同学们也没有闲着。对话、交流、争锋、辩论,你来我回,场面热烈。
教师引导,共同探讨事件本质。推行三周以来,“十分钟时政热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谈到“问题疫苗事件”时,运动系的同学说:“这是政府的监管无力,打击了老百姓的信心”,曾玲华老师追问大家,“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敢、不要再注射疫苗了?”,大家七嘴八舌,气氛一下热闹了。接下来,曾老师将问题疫苗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民众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详细分析,把问题疫苗事件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阐释,把世界其他国家的疫苗状况进行介绍,通过点评,同学们意识到,客观全面的理性分析才是认识判断问题疫苗事件的正确态度。教师适时因势利导,精彩点拨,推动讨论的不断深入。可以看得出来,主题的选取以及点评明显带有同学们各自专业的特色,其现实性和针对性也非常强,不仅对学生的启发大,也促使任课老师要“面面俱到”,充分准备。
结合专业,增强学习信心。3月29日,中国男足阔别14年再次进入世界杯亚洲区预赛12强,“中国男足赢了!”这个话题第二天就登上了体育系2020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廖华同学说:“男足赢了,全亚洲惊动了一半的国家:菲律宾的香蕉可以准备装船了,运往朝鲜的大米火车发动了,伊朗的石油也从海湾向中国出发了……”,同学们一下被逗笑了,话题瞬间点燃:足球与体育产业的关系如何,体育产业是朝阳行业,足球在其中能分一杯羹吗?李克强总理讲产业结构调整,体育产业的方向在哪里?这和体育大学生的就业关系如何?互联网+与体育产业之间的纽带如何联系?周波老师在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到:“通过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大家找到自身的专业定位,说明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和咱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成体在全国第一个建立足球运动系,同学们要珍惜机遇,要练好内功,未来要靠你们来创造!”欢呼和掌声是此刻对这一话题的最好回应。
作为信息大冲击背景下的大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各类“社会热点”事件有着广泛的了解,但受到社会阅历浅、理解片面、媒体误导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认识往往流于表面、有失偏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本学期的课堂“十分钟时政热评”教学改革,聚焦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求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有效推动富有成体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