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围绕“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三大主题,立足“四型”定位,精准发力,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立足师范型,做精教师教育专业师资,突显学校主体特色。学校以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教学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教师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设立名师工作室,定期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书育人心得,发挥“传帮带”作用;成立教师职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教师发展个性化服务。搭建教师教学能力实践平台,推进教师“四融入”,即融入国培项目,承担区域内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融入精准扶贫工作,承担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任务;融入师范生顶岗支教,全程跟踪和指导实习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定期选派教学法教师深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实践,深度融入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强化入职培训,教师教育专业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中小学实践锻炼;实行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积分制,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和教师素质展示月活动,通过专家引领、人人讲学、交流评议、集中考核,逐步建立教师终身学习机制。
立足教学型,优先保障教学一线需要,突显学校类型特色。实施教学资源配置改革工程,优先保障教学一线需要,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与个人考评结合作为基本制度。实施岗位精细化分类管理,教师岗位数量不低于80%,教学类岗位数量不低于90%。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教学类岗位实行低职高聘,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届满直接晋升高一级岗位;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省级教学竞赛获奖者、省级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拥有岗位晋升优先权;同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教学业绩考核首先淘汰制。建立学术恢复期制度,引导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干部向教学一线流动。定期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良师”以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立足应用型,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突显学校行业特色。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建立教师分类培养制度,改革教师培养与管理模式,实践岗前“1+1+X培养模式”和职后“4+X循环渐进培养模式”。一是建立应用型师资培训基地,新进教师上岗前到企业或行业实践锻炼半年。二是青年教师上岗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熟悉本专业的实验内容和设备使用。三是支持教师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指导实践教学或者指导学生课外学科竞赛,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四是支持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积累工程经验,提高工程能力。五是支持教师考取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有关专业资格证书。六是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应用型大学访学、进修和深造;七是在校内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八是实施“双进”计划,引进行业工人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学校,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选送教师进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立足地方型,共建共享区域人才库,突显学校服务特色。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融入求突破,建立健全校地、校企人才互补共享机制,成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门委员会,让区域人才队伍融合建设、融合发展、融合发力。依托四川省生态安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精准引进、精准培育、精准投入、精准激励,着力打造省、校两级社会服务团队。开放学校人才资源,服务地方,利用资源优势培训管理干部和基础教育教师;支持教师领办中小科技型企业,支持教师深入基层调研,撰写决策咨询报告,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鼓励教师深入地方,帮助解决学校、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瞄准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以适应学校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工作机制,优化校内人才流动机制,推行师资预警制度和师资储备制度,定点委托行业企业为学校培养人才。搭建平台,不断组织学校各类人才申报地方各级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咨询等专家库成员,充分发挥专家治学理政的积极作用。
绵阳师范学院通过立足“四型”定位,坚持精准引进、精准培育、精准激励、精准投入,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师培养与改革。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三支梯队逐步形成。学校专任教师队伍稳步增长,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达4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达65%,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达33%,拥有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称号的专家20多人,为学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