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移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考生们上大学或者是考入好大学。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政策趋严,各地高考移民人数锐减,但提前数年把户籍和学籍转入目的地的做法成为高考移民的主流动向。那么,“高考移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下文的相关介绍吧!
高考移民主要流向三类地区:第一类是流向京津沪等经济水平高,而高考录取分数线低的大城市;第二类是流向海南、安徽等经济水平较低且高考录取分数线也较低的少数东部省份;第三类是流向经济和教育水平很低而高考录取分数线更低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明显具有高考少数民族政策的地区。
造成“高考移民”的主要原因
“从根上说,还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老百姓对其迫切渴望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不能简单地对高考移民进行是非判断,“这种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非理性竞争,恰恰反映了我国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高考移民产生的另一个体制性基础,则在于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是一个自宋代以后就争论不休的千古难题。古代科举中因"冒籍"事件而引起的案件不断发生,严重的还破坏了边疆地区安定。”刘海峰认为,“异地高考政策的陆续出台,带来了新的挑战。怎么明确区分考生是异地高考而不是高考移民,怎么避免移民借着异地高考的"东风"套取学籍,考验教育部门的智慧。”
近几年“高考移民”的现象
对这一群体的围追堵截,成为不少省份的“重要民生任务之一”。查阅资料得知,2003—2005年青海省被取消资格的移民考生数分别为251人、173人、140人,2006年海南堵截高考移民1000多名。但在2009年以后,由于堵截政策趋严,各地高考移民人数锐减,提前数年把户籍和学籍转入目的地的做法成为高考移民的主流动向。
“围堵”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围堵”不是长久之计,“从政策上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实行适当补偿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根本之策”。
“高考移民”会面临的风险
可能会搏得美好前程,但一旦被查出,这些高考移民往往会被取消当年高考资格。一个最轰动的案例是,2005年作为海南省理科高考状元的湖北籍考生李洋被取消当年清华大学的录取资格。
成功“移民”,必须越过几道坎?
户籍和学籍成为必不可少的两大“关卡”。此前有媒体报道,户籍迁徙已成为多地公开产业,不少房地产商明目张胆地刊登出“买房就能上大学”的广告、横幅。而对于学籍而言,尽管教育部从2009年起就开始规划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中小学数据库,2025年更明确中小学生学籍将“一人一生一号”,但多地仍存在对学籍的规定管理不够严谨,甚至有一人多籍、人籍分离、有人无籍等现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由青华园教育网高考频道的小编为大家整理“高考移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提供对您有所帮助的有效信息。“高考移民”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小心谨慎。祝您考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