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高三八班比较特殊,除了出了成都市文科、理科“双第一”外,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班的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班”。他们的教学理念是什么,这样的改革是否具有可复制性?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此采访了该校校长肖明华和高三八班班主任刘胜。
分科不分班 文理科学生取长补短
出了文理科两个第一名的高三八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文理科30班”。因为这个班成立之初只有30名学生,后来几经调整,班上参加高考的学生有40多位。这个班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理不分班”,文科生和理科生在一起上语数外三门功课,而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则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开上课。
肖明华说,之所以做不分文理班的尝试,是基于教育部的学科改革,“今后的趋势将是打破文理之间的界限,学校认为过早地分文理科,会造成学生偏科。学校希望让文科生接受理科生的思维方式,让理科生受到文科生的人文修养。”
总体来说,绝大部分选择文科的学生数学底子相对理科生都要逊色一些,但不可否认,没有分文理科之前,学生们的数学成绩相差不大,一旦分科之后,文理科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快拉开了差距。
“过早分科就会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文科生学的东西就应该比理科生简单,而且在缺少竞争的环境中,文科生很容易懈怠。”肖明华说,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尝试了“文理不分班”的改革。事实证明,改革是很有成效的,本次高考,这个班文科生数学最高分考了143,平均成绩123.7分;理科生数学最高考了146分,平均成绩122.6分。
老师的苦恼“数学课该怎么上?”
郭明是高三八班的数学老师,他说:“学校开设这个班的初衷,是希望学生有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其实在改革之初还是受到了很多质疑,有老师也认为,如果不分文理科,这样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对于文科生来说,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比理科生的略少,也略微简单。
最初,由于文理科学习的知识区别不大,加上这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比较高,所以郭明的教学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的学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理科生课程难度相对快速增加,理科数学好的学生和文科数学略差的学生之间就有了差距。
“曾经也有学生和家长反映过,觉得对文科生来说太难,而对理科生来说似乎‘吃不饱’。”郭明说,这样的上课模式确实给他增加了工作量,面对文理科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需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而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则需要利用其他时间单独辅导。
改革的价值 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是不是只要把文理科学生放在一起,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这样的改革是否对于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有复制的可能性呢?肖明华认为,这种改革只能在优秀的学生身上进行,对于基础稍弱的学生来说,“文理不分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改革得好,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高三八班有一位名叫李希一的文科学生,她本次高考数学考了130分,而按照她刚刚进入高中时候的水平判断,差不多只能考110分左右。班主任刘胜说,学生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之间能够看到对方的优势,这对很多文科生来说是一种激励,而理科生也可以从文科学生身上学习到语文、英语的学习方法。 华西都市报记者李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