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培养不能因噎废食
本社评论员 线教平
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宗旨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已经进入第二期。但围绕着是否该继续进行下去却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在当前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之下,英才计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精力及时间,中学和家长仍存在功利主义动机等。所有这些都很难保证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和不变味。(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看一个计划该不该实施下去,应主要看其自身是否遵循了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如果仅仅因为执行中因外部因素干扰、导致了其“走样”和“变味”就暂停乃至取消,这和因噎废食有什么两样呢?事实上,或许正是由于在执行中遇到了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才更加需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和完善该计划。
事实上,英才计划非独我们国家才有。美国向来看重英才教育,一些学校对天才儿童的选拔甚至从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就开始了。最著名的当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天才青年中心项目。该中心每年进行一次“搜寻天才”的测验,30年间已经有大约150万名学生通过测验或参加暑期课程。在亚洲,新加坡和韩国也都非常重视英才教育。新加坡在小学阶段就开始选拔智力超群的学生,并推出了“天才教育计划”;韩国政府已将英才教育列为首要教育方案,并依法推进。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部分儿童尽管人数较少,但却是国家智力资源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说,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前景也没有理由被忽视。而英才计划的实施,毫无疑问为这些学生的成才搭建了快捷的桥梁。
就我们国家而言,立足于科学探究项目的英才计划推行并坚持尤其显得有必要。曾有一份关于中美日韩四国在2020年联合开展的“高中生科学意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高中生“对科学的喜爱程度最高,研究意愿最强”,但是“由于缺乏条件,中国学生开始科学课题研究最晚”。这一结果,也许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的一流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多年前,我国曾有60多位科学家发出倡议,建议国家重点实验室向中学生开放,让孩子们接触第一流的科学家和高端实验室。从这个意义上,坚持并推进英才计划,乃至把科学研究重心下移到中小学生,让学有余力、有科研潜质的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家们身边成长是多么要紧的一件事。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从现实实践看,英才计划也面临高考压力,乃至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挑战等。在这些压力下,英才计划很容易陷进发展误区,比如与高考挂钩,比如急切地要他们出科研成果等。但这些显然不是否缺英才计划的理由,相反,英才计划要良性运转,就要想方设法规避这些误区,坚决避免和功利化因素挂钩,使之不受干扰、纯粹地发展下去,最终实现初衷。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出系列配套举措。比如,针对学生知识储备欠缺的问题,可以在教授指导下进行自学弥补;比如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顾虑影响高考的问题,可以进行时间的妥善分配和进行招考改革等。总之,英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他们和多数学生一样都不该被埋没,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人尽其才”不仅是他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